requestId:68ce03dc4256f2.52501917.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 題:“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一定會更加光明”——習近平總書記引領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述評
新華社記者
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中國,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時代發展大勢,準確把握歷史發展趨勢,強調要“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互動裝置”。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億萬人民團結奮發、攻堅克難,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動態平衡,以邁向偉大復興的堅定步伐向世界宣示:“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一定會更加光明”!
(一)堅持高效統籌——“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這只巨大的“黑天鵝”,已成為影響世界經濟復蘇的最大變量。累計確診超5.2億例,死亡逾627萬例——全球疫情仍處高位,病毒還在不斷變異。

在內蒙古滿洲里市東山街道辦事處怡園社區府欣小區A區核酸采樣點,工作人員為居民做核酸采樣(2021年11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今年3月以來,國內新一波疫情波及一些省份,經濟復蘇受到較大沖擊。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統籌全局,果斷決策,在關鍵時刻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引領全國上下勠力同心、攻堅克難。
3月5日,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常態化防控和突發疫情應急處置機制,突出口岸地區疫情防控這個重點,守住不出現疫情規模性反彈的底線。
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品牌活動常委會會議,部署從嚴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強調“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科學精準、動態清零,盡快遏制疫情擴散蔓延勢頭”“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4月13日,在海南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持科學精準、動態清零,抓細抓實疫情防控各項舉措。
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強調,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這是黨中央的明確要求。同時指出,要“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5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部署抓緊抓實疫情防控重點工作,指出“當前,疫情防控工作正處于‘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關鍵時期和吃勁階段,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定信心,深刻認識抗疫斗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充分發揚斗爭精神,堅決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堅決鞏固住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做到守土有責、廣告設計守土盡責”。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銳意攻堅,精準施策,堅決遏制疫情蔓延。3月20日,深圳基本實現社會面動態清零;4月14日,吉林省實現社會面清零;5月17日,上海全市16個區實現社會面清零;北京以快制快,加快實現社會面清零……目前,疫情防控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5月17日,市民在上海市普陀區的一個居民小區內享受休閑一刻。新華社記者 陳飛 攝
與此同時,穩經濟、保發展安全的措施大力推進。大圖輸出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七大政策加快落地,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保障物流暢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增量政策工具蓄勢待發……一系列舉措著力穩住經濟大盤。
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4.8%,平穩開局殊為不易。盡管增速放緩,前4個月累計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增長,經濟社會大局穩定;黑土地上忙春耕,高速路上保暢通,長春、深圳、上海等地越來越多車間響起轟鳴聲,匯聚成產業鏈供應鏈的有力脈動。

4月23日,上汽臨港乘用車工廠工人在總裝車間工作。新華社記者 陳建力 攝
在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習近平總書記始終著眼長遠,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動態平衡思考和布局。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包裝盒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布,著力擴大內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研究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系列事關全局的重要部署,助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行穩致遠。

中鐵九局工程技術人員在撫順市蘭山隧道內記者會施工,沈白高鐵全線掀起施工大干熱潮(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雖然受到國內外經濟場地佈置環境變化帶來的巨大壓力,但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前途充滿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上的演講,傳遞出堅定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決心和信心。
(二)牢牢把握主動——“最重要的是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最重要的是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確保關鍵領域安全可控,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守牢底線——
受疫情和烏克蘭危機影響,全球能源、糧食等大宗商品市場大幅波動,場地佈置國內保供穩價壓力增大。
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性問題。必須加強戰略謀劃,及早作出調整,確保供給安全。”
糧穩天下安。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今年3月,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奇藝果影像“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

這是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啟動儀式內的海南種子創新研究院(3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海南考察,首站就來到位于三亞市崖州灣科技城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指出“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展覽策劃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2月17日,在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妹冢鎮,農民在麥田里進行鎮壓保墑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各地各部門貫徹習近AR擴增實境平總書記的要求,千方百計保障米袋子安全——中央財政下撥夏糧小麥促壯穩產補助資金16億元,下達資金300億元為實際種糧農民發放補貼,投放100萬噸國家鉀肥儲備……一系列部署確保全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目全息投影前,冬小麥面積穩定在3.3億畝以上,長勢與常年基本相當,奪取夏糧豐收有基礎;據5月18日農情調度,全國春播糧食已完成意向面積的85%,進度快于去年。
能源安全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勝利油田時指出,“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要發展實體經濟,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

2021年3月31日,勝利油田孤島采油廠的一排抽油機在作業。新華社記者 張武岳 攝
今年春節前夕赴山西考察,總書記特意來到山西瑞光熱電有限責任公司,走進企業儲煤場,察看煤場儲煤等情況,強調要“夯實國內能源生產基礎,保障煤炭供應安全”。
能源保供穩價工作在不斷推進——加快釋放國內油、氣、煤炭產能,今年新增煤炭產能3億噸;持續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加快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積極用好國際市場,自2022年5月1日至攤位設計2023年3月31日,對所有煤炭實施稅率為零的進口暫定稅率……今年一季度,全國原煤、原油、天然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0.3%、4.4品牌活動%、6.6%,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2541萬千瓦、占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80%。能源供給制約問題明顯緩解。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5月14日6時52分,編號為B-001J的C919大飛機從上海浦東機場第4跑道起飛,于9時54分安全降落,標志著中國商飛公司即將交付首家用戶的首架C919大飛機首次飛行試驗圓滿完成。新華社發
5月14日,上海。中國商飛公司即將交付的首架C919大飛機圓滿完成首飛試驗。
“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飛機!”8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商飛設計研發中心時說的話,至今令人心潮澎湃。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像當年攻克“兩彈一星”一樣,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

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這是航天活動佈置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左至右)安全順利出艙(拼版照片)。新華社發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結束為期6個月的太空“出差”返回地球;天舟四號貨運飛船飛赴太空;“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運等一系列創新成果競相涌現;產業升級步穩蹄疾,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保持兩位數高增長;創新鏈與產業鏈加快融合……今年以來,我國不斷加快創新步伐。

5月10日凌晨1時56分,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托舉著天舟四號貨運飛船騰空而起,約10分鐘后,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2時23分,飛船太陽能帆板順利展開工作,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實踐一再證明,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三)夯實大國之基——“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

5月16日,在蘇州昆山的吳淞江整治工程施工現場,工程船舶整裝待發(手機拍攝)。新華社發
4月25日,列入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規劃網的成蘭鐵路,歷時10年貫通躍龍門隧道;5月16日,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吳淞江整治工程江蘇段開工建設;5月以來,國家石油天然氣重點工程——青寧管道與西氣東輸一線互聯互通進入最后沖刺階段……大江南北,一個個重大基建項目穩步推進,勾勒中國經濟地理新版圖。
面向“十四五”、面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對于筑牢大國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深遠思考。
2021年5月,河南南陽。習近平總書記在專題調研南水北調并主持召開座談會時強調,要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這是試運行的復興號列車行駛在西藏山南市境內(2021年6月16日攝)。2021年6月25日,全長435公里、設計時速160公里的拉林鐵路建成通車,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建成,同時復興號實現對31個省區市全覆蓋。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202經典大圖1年7月,青藏高原。習近平總書記實地察看拉林鐵路沿線建設情況,指出“全國的交通地圖就像一幅畫啊,中國的中部、東部、東北地區都是FRP工筆畫,西部留白太大了,將來也要補幾筆,把美麗中國的交通勾畫得更美”。

這是2021年12月5日清晨在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拍攝的海南自貿港建設重要的集裝策展箱航運樞紐——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2022年4月,海南洋浦港。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強調,要“推動港口發展同洋浦經濟開發區、自由貿易港建設相得益彰、互促共進,更好服務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共建‘一帶一路’”。
從南道具製作水北調到川藏鐵路,從廣袤西部邊疆鐵路網建設到海南自貿港建設,這些重大工程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謀劃未來永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白鶴灘水電站一景(5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今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研究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
這一既利當前、又謀長遠的戰略部署,對保障國家安全,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擴大內需,推動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將“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列入當前經濟工作部 TC:08designfollow
發佈留言